|  |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楊孟達醫師 
 先前提過很多付出就有收穫的自然法則,很多人仍覺得疑惑,
 
 為什麼自己付出了卻沒有收穫。
 
 首先我們要檢視的是自己是否有播對種子,種對土壤。
 
 既然世界是一面鏡子,
 
 照理說都在幫助別人獲得健康的醫生,應當是最健康的一群人。
 
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,原因何在?
 
 原因在於每個人的初發心,
 
 例如醫生是一個幫助別人獲得健康的行業,
 
 但是並非每個醫生都有相同的初發心,
 
 對於有些人,行醫可能只是他們的專業,與助人無關。
 
 有些醫生也把行醫看成是換取報酬的工作,
 
 如此一來,他們的初發心是想要錢,不一定想要病人健康。
 
 很多醫生看到工作時想到要賺錢可是病人是要身心健康。
 
 種子(醫生的初發心)是要錢,種在一群要身心健康的人,種子就枯萎了,
 
 錢得不到,又沒有種要幫助這些人健康的種子,那會不會有健康回來?
 
 根本沒有播種子,當然就不會有健康回來了。
 
 假設今天是一個很需要健康的醫生,他可以播種的土壤何在?
 
 在一群需要身心健康的人身上,也就是他的病人。
 
 播對種子,種對土壤。
 
 這位醫生就會得到很多的機會和方法讓自己及病人越來越健康。
 
 因此,行醫者如果每次看到每個病人都想要給出身心健康,那就是把播種。
 
 因為如果沒有時時觀照,沒有種種子,那看診也只等於是一般的活動罷了。
 
 我們的潛意識裡也常常會認知:我要賺錢,我要賺錢,畢竟那是我的工作。
 
 所以我們要觀自己需要什麼,觀察自己每次做事情的起心動念,
 
 因為每個起心動念都在播種子。
 
 遇到不如意的事,想罵人就是在播種子。
 
 或是遇見服務很好工作人員,你想稱讚他,也是在播種子。
 
 同樣的,我們有沒有播對土壤呢?
 
 播對土壤,種子發芽,播錯土壤,種子就枯萎,
 
 所以,如果我們能夠時時觀察到這種子跟土壤,因跟緣就同時俱足了。
 
 |